通過定期體檢,我們可以及早發現癌癥的征兆,提高治愈的機會。此外,我們還應該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癌癥的發生。只有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癌癥的發生,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健康和美好。
建議從40歲開始就要注意篩查癌癥,通過早期的癥狀、體征以及影像學檢查,初步判斷是否有癌癥,如果發現異常需要通過腫瘤標志物、CT、核磁共振等檢查明確是否有癌癥,以及癌癥的部位、大小、侵犯的范圍。
2023年11月28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徐瑞華教授牽頭開展的III期JUPITER-02研究最終結果于國際頂尖權威期刊《美國醫學會雜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在線發表。
乳腺癌是世界上最常見的女性癌癥,分為不同的亞型。目前主要根據腫瘤的激素受體(hormone receptor, HR)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uman Epidermal GrowthFactor Receptor 2, HER2)的狀態進行治療。其中HR陽性/HER2陰性(HR+/HER2-)乳腺癌是最常見的類型,占所有乳腺癌的三分之二。研究表明,使用靶向療法,可以有效改善HR+/HER2-乳腺癌。但靶向藥物和不同生物標志物的生物學相關性仍然不確定。
比利時Precision計劃的目的是很大限度地在晚期癌癥患者中實施tumor-agnostic(不需要腫瘤組織信息)的二代測序(NGS),并提高分子指導治療方案的可及性。學術性tumor-agnostic籃子II期研究是該計劃的一部分,旨在研究奧拉帕利對晚期癌癥的療效,這些癌癥攜帶致病或可能致病的胚系或體系基因突變,且這些基因在同源重組(HR)中發揮作用。該研究包括四個隊列,即BRCA1、BRCA2、CHEK2或ATM突變的患者。
從非小細胞肺癌變為小細胞肺癌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非小細胞肺癌中的神經內分泌分化可能是導致小細胞肺癌轉化的因素之一。在這個病例中,患者最初診斷為浸潤性腺癌,具有神經內分泌分化特征。治療后,非小細胞肺癌向小細胞肺癌的轉化似乎在使用第二代ALK-TKI后更容易發生,這可能是由于腫瘤?細胞承受更高的暴露壓力,迫使細胞經歷生物變化或組織學轉化。
杭州市衛生健康委官方公眾號分享了這樣一個案例:38歲的張先生(化名)每年定期參加單位體檢,熱愛體育運動,一直以來身體情況都十分良好。2個月前,他經常在飯后出現持續性的腹痛、腹脹,以為是消化不良,過了1個月,皮膚和眼睛都有點發黃,人也消瘦了許多。去醫院經檢查確診為晚期胰腺癌,肝臟廣泛轉移,梗阻性黃疸。
據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官方微信,該院近日接待了一名特殊的病人,最近一個月都感覺腸胃不好,總是拉肚子,結果竟然檢出了五處癌變。
美國西北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具,用于估計新診斷的癌癥患者長期生存的機會。
目前,我國癌癥正處于發展中國家癌譜向發達國家癌譜過渡的階段,發達國家高發的肺癌、結直腸癌、乳腺癌在我國的發病率不斷上升,發展中國家高發的食管癌、胃癌、肝癌等等,發病率和死亡率則都有所下降。
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團隊在《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期刊發表了一項關于不同血型和癌癥關系的研究。該研究招募 18000 多名志愿者,通過對這些人群長達 20 多年的跟蹤隨訪,結果揭示了中國人血型和腫瘤之間的關系。
幾種癌癥疫苗候選藥物正在通過臨床試驗,并取得了有希望的結果。與旨在預防疾病發生的傳統疫苗不同,治療性癌癥疫苗可以訓練患者的免疫系統,使T細胞巡視體內的癌細胞并摧毀它們。本文介紹了五種目前處于臨床試驗階段的癌癥疫苗。
免疫治療從誕生起就備受矚目,可以說它為腫瘤治療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治療格局,不斷刷新著腫瘤患者的生存期。但是,對于免疫治療還有一些不得不面對的難題,那就是免疫治療的假進展和超進展。
2023年11月18日,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分子診斷科杜紫明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表題為:“綜合分析揭示孤立性纖維性腫瘤潛在治療靶點及構建風險評估模型”的研究成果。該研究鑒定了罕見腫瘤——孤立性纖維性腫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 SFTs)的新型潛在治療靶點和風險因子IDH1、PD-L1和巨噬細胞等,為基于生物標志物的靶向或免疫聯合治療提供了更精準的治療思路和策略。此外,該研究提出的整合風險評估模型比現有WHO分類和其他風險評估模型更加準確,有望被相關國際指南采納。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藥學部主任兼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主任唐可京主任醫師作為第二作者參與的 “Amivantamab plus Chemotherapy in NSCLC with EGFR Exon 20 Insertions” 的國際多中心III期臨床試驗PAPILLON (NCT04538664) 研究結果在全球頂級醫學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IF=158.5)以及2023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ESMO)年會上同步發表,該研究結果有望建立EGFR Exon 20ins一線標準治療。
近年來,隨著醫學科技的不斷進步,對于腫瘤的治療已經取得了進展。在此期間,腫瘤全病程管理已成為了一種全新的理念,旨在為腫瘤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個體化的治療,讓腫瘤變得“慢病化”。